今天(1日)上午,廣東省清遠、陽江、河源、汕頭四個北斗探空站的高空數據,實時上傳至中國氣象局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系統。這意味著在經過一年多的探空組網觀測業務化示范后,廣東省氣象探空業務正式實現北斗探空業務切換,為我國全面推進北斗探空系統建設打造模板。
觀測是預報和服務的基礎。當遇到極端天氣時,就需要加密觀測,盡可能獲取更多的氣象數據。自19世紀現代探空業務發展以來,加密觀測都只能通過多放氣球來實現,然而,這種探空站間距稀疏、觀測間隔為12小時的探空觀測,很難捕捉大部分歷時短、驟發性強的強對流災害性天氣。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探空系統,北斗探空系統具備平漂探空能力,實現一次放球就能獲取上升、平漂、下降三個階段共計約6小時的高空連續觀測數據,打破了上百年的高空觀測模式。
另外,以前的數據是一個探空儀向一個地面站傳輸,北斗探空系統每個探空儀傳回的數據都能被不同的地面接收站同時接收,在基于互聯網的“云+端”架構下,實現北斗探空業務數據資料和原始觀測資料從臺站直接到國家級數據庫的實時傳輸。
廣東天氣形勢復雜,經常受到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自2022年8月起,當地氣象部門開展北斗探空系統組網觀測示范業務化試點。
試驗數據表明,北斗探空系統數據穩定可靠,數據質量達到世界氣象組織(WMO)探空數據最高目標要求,測風誤差由3米/秒提升到0.3米/秒。借助精準的北斗探空數據,氣象部門對大雨及以上降水預報準確率評分提高36%以上,72小時降水預報準確率評分提升高達44.83%。
目前,廣東氣象部門已將北斗探空資料常態化應用于氣象預報、數值預報、衛星遙感等領域。此外,北斗探空寫入世界氣象組織技術委員會高級別指導意見文件,并作為新型技術推進,為全球氣象探空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預計到2025年底,我國將建成全國觀測無縫隙的地-空物聯網,基本完成北斗探空業務系統升級換代。